元数据

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

  • 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|200
  • 书名: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
  • 作者: 菲利帕·佩里
  • 简介: 与一般的“亲子教养书”不同,这本书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令人生畏的杂事。育儿是一种关系,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。归根结底,在孩子身上的投入,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,而且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。 它的阅读体验并不轻松,正如作者所说,任何父母都会为了孩子奉献自己,但美好的愿望也许不会带来理想的结果。父母的心愿就是让孩子幸福快乐,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,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,自己是如何在无心之中伤害了孩子。 这本书会剖析我们在亲子教养方面犯下的错误,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犯的错,这些错误的深层心理根源,以及有了过错之后我们如何弥补,修复裂痕。 这本书将帮你: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亲子教养方式。 看清亲子关系是如何变质的,以及如何让它恢复正常。 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,学会用心倾听,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。 打破恶性循环,及时补救与修复裂痕,避免把你以前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。 学会处理自己与孩子的感受,让孩子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。 学习如何与婴儿、儿童、青少年和长大成人的孩子相处,让亲子关系变成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。
  • 出版时间: 2020-08-01 00:00:00
  • ISBN: 9787521719253
  • 分类: 教育学习-育儿
  • 出版社: 中信出版集团
  • PC地址:https://weread.qq.com/web/reader/975320b071f9ad25975dc75

高亮划线

PART 1 亲子教养的传承

📌 经常检视内心,多做自我批评,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,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。 ⏱ 2025-05-22 22:01:28

过往经历的影响

📌 你可以冷静地拆解、分析你的童年,回顾过去,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,当时你有什么感受,现在又是什么感受。做完分析后,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,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积极影响的回忆。 如果在你成长过程中,家人都把你当成独特的、有价值的个体看待,给你无条件的爱,也给你足够的正面关注,你们全家关系融洽,那么你会获得一份培养正面关系的蓝图,长大成人的你也有信心可以为家庭与社区做出贡献。 如果很不幸,你没有那样的童年(多数人如此),回顾过往可能会令你感到心理不适。你要正视这种不适的感觉,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传到孩子那里。我们从上一代承袭了很多东西却不自知,这使我们有时很难判断,自己究竟是对孩子当下的行为产生反应,还是受过去影响而产生本能反应。 ⏱ 2025-05-22 22:16:00

📌 当你对孩子发飙或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时,是因为你必须用那种方式来保护自己,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。你没有意识到,孩子的行为可能触发你过去的绝望、渴望、孤独、嫉妒,或不自信的感觉。所以,不知不觉中,你挑了一个简单的做法:你不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,而是直接发飙,或陷入沮丧,或开始恐慌。 ⏱ 2025-05-22 22:20:55

修复过去

📌 当孩子想要你陪伴时,你让他走开,或孩子想让你看他的画作时(某种程度上,那是孩子试图向你展示他真正的样子),你只是做做样子,敷衍一下,并没有认真地去看,那也算是一种程度轻微的“遗弃”。 ⏱ 2025-05-24 09:26:12

如何自我对话

📌 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能力,记住,你的自我批评可能是妨碍孩子幸福的最大绊脚石。 ⏱ 2025-05-24 09:39:56

好父母/坏父母:不要轻易评判

📌 因为没有人想被贴上“坏父母”的标签,所以我们犯错时(每个人都会犯错),为了避免被贴上那个标签,我们会假装自己没错。 ⏱ 2025-05-24 15:00:51

📌 赞赏孩子的努力,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,并鼓励孩子,而不要做任何评判。描述你的观察,并发现一些具体的特质给予称赞,远比“干得好”“太棒了”之类的笼统评语更鼓舞人心,也远比批评更实用。 ⏱ 2025-05-24 15:03:01

重点不是家庭结构,而是我们如何相处

📌 因为父母或照顾者的关系不和睦时,孩子经历的情感痛苦是成年人看不见的。身为父母,你很难感受到孩子的痛苦 ⏱ 2025-05-24 15:08:49

父母不在一起的时候

📌 如果你从私心看待为人父母这件事,孩子其实是丰富你人生的源泉。 ⏱ 2025-05-24 15:12:21

如何使痛苦变得可以忍受

📌 你可能无法帮孩子消除痛苦,但是通过陪伴,而不是否认或推开他们,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煎熬的日子。 这种贴心的陪伴会使任何事情都变得更能忍受。 ⏱ 2025-05-24 15:14:50

争论的方法

📌 使用“我陈述句”,而不是“你陈述句”;承认自己的感受,了解及承认对方的感受,通常是处理家中无可避免的分歧的最好方法。这样做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,减少家人间的怨恨,促进理解。孩子有了你们做榜样以后,将来更有可能效仿这种相互尊重及高情商的争论风格 ⏱ 2025-05-24 16:27:48

培养善意

📌 和谐伴侣关系的关键,在于积极回应及表示兴趣。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夫妻关系,也适用于所有关系,尤其是亲子关系。 ⏱ 2025-05-24 16:30:36

📌 每个人对相同的事情有不同的体验。别人的体验和我们不同,并没有错。个人体验的差异需要彼此尊重,我们不该争辩谁对谁错。 ⏱ 2025-05-24 16:41:53

PART 3 回应孩子的感受

📌 人类是先有感觉,之后才动脑思考的。婴儿与儿童特别重视感受。你如何因应及回应孩子的感受很重要,因为人类无论老幼,都需要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来关注及了解自己的感受。 ⏱ 2025-05-24 16:34:48

学习如何包容感受

📌 导致成人抑郁症的最常见原因,不是现在发生在成人身上的事情,而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,没有从亲子关系中获得安抚。 ⏱ 2025-05-24 16:37:55

📌 如果孩子知道他会获得你的关注及抚慰,但不会遭到指责,他更有可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。孩子所需要的,是父母成为包容他们感受的容器。这是指你陪在他身边,了解并接纳他的感受,不会觉得他的感受令你产生压力。 ⏱ 2025-05-24 16:45:49

确认感受的重要

📌 如果亲子教养真的有秘诀可言,那就是这一个:不要和孩子争论他的感受。 ⏱ 2025-05-24 16:49:04

📌 当我们责备孩子哭闹时,我们就给了孩子两个哭闹的理由:一个是最初让他感到难过的事;另一个是父母生气了,而他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。 ⏱ 2025-05-24 16:51:42

否认孩子感受的危险

📌 言语的效果是有限的,行为可以让效果进一步发挥。爱无法委托他人来表达,有些育儿工作可以请人代劳,但爱无法代劳。此外,爱也无法延迟给予:它无法等到周末再给,孩子每天至少都需要从一位家长身上获得爱。 ⏱ 2025-05-24 17:02:16

去感受,而不是去处理

📌 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,无论孩子或成人。当我们感觉不好时,我们不需要被治愈,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,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。我们希望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,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 ⏱ 2025-05-24 17:20:33

接纳每种情绪的重要性

📌 父母往往以为那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,也能让孩子快乐,但事实不见得如此——你很可能已经发现这点了。孩子看起来不开心时,你会觉得自己很失败,接着你可能像我父亲那样,试图以责骂孩子的方式逼孩子快乐起来,借此减轻你的不安。 ⏱ 2025-05-24 17:31:02

📌 你无法要求一个孩子爱他的兄弟姐妹,孩子很清楚自己的感受,他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容器来容纳那些感受。 ⏱ 2025-05-24 17:36:06

从感受中转移注意力

📌 有些家长很喜欢用“转移注意力”这种方法,使孩子不去想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。这是家长常用的招数,但通常无效,因为转移注意力只是一种把戏。长远来看,操纵孩子并不能帮孩子培养快乐的能力。 ⏱ 2025-05-24 17:48:13

亲子关系从怀孕时开始

📌 如果你不把孩子当“人”看待,而是把他们当成“事情”来处理,不去了解他们的感受,你会发现,孩子十几岁或成年后,你想跟他们交谈时,他们却不太想理你。 ⏱ 2025-05-24 17:49:34

交感巫术

📌 相信怀孕、分娩、养育孩子是可以优化的,那就等于说我们是把一个“产品”带来这个世界,我们要把它打造得尽善尽美,而不是把一个生命带来这个世界,准备和他培养一辈子的关系。 ⏱ 2025-05-24 17:54:31

读书笔记

本书评论